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
1918年五一节在克里姆林宫[1]
(推倒莫斯科君主纪念碑)
巴黎无产阶级刚一夺取政权宣告公社成立,就满腔怒火地向旺多姆纪念柱[2]蜂拥而去。旺多姆纪念柱,这个拿破仑统治的象征,被强大的无产阶级群众力量推倒了。
十月革命时期,在我们俄国,无产阶级也是把自己的满腔怒火发泄到许许多多标志历代王朝压迫的纪念碑上。我们知道有许多雕像——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全身雕像——均被革命工人政府下令从它们的台座上给搬掉了。不过,好象仅有一座纪念碑是被工人和红军战士毁掉的,而且完全是由他们自己倡议毁掉的。我说的是推倒一座不大的纪念碑,即莫斯科和整个劳动俄国所深恶痛绝的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大公爵纪念碑,他是1905年在克里姆林宫谢纳特广场被伊·普·卡利亚也夫[3]用炸弹炸死的。有人鄙视这个在总督宝座上硬充“莫斯科沙皇”的专横拔扈的罗曼诺夫后裔,是因为他盛气凌人;有人鄙视他是因为他心肠狠毒、假仁假义;有人鄙视他是因为他行为粗暴;有人轻蔑他,因为知道他贪得无厌、暴虐乖戾。广大群众憎恨他是因为霍登卡事件[4]和他在莫斯科所推行的警察制度。工人们记得他是个罢工和政治抗议运动的残暴镇压者。
1918年五月一日这个欢庆的红色节日终于到来了。列宁积极热情地参加了庆祝活动。上午十时左右,在去红场游行之前,克里姆林宫各机关的工人、赤卫队员和职员集合在一起准备整队,突然不知是谁带的头,队伍向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纪念碑走去。不知从哪里搞到了绳子,他们用绳子套住了这座不大的碑身,准备拉倒它。恰好此刻,列宁和我以及其他同志一起走出人民委员会大门。周围十分热闹。
“这是怎么回事?”列宁问道。
“是这么回事,我们的同志决定把这座无用的纪念碑从广场上清除掉,”不知是谁回答了列宁的问话。
“这太好了!”列宁说道,“早就该把这个谁都不需要的废物从这儿搬走了。”
接着他便快步走到套在纪念碑上的绳索跟前,顺手抓起一条绳子。刹时,一拥而上,用力一拉,一下子就把纪念碑给搬了个地方。这座小小的纪念碑倾倒在地,摔成了几截。人们搬走了一段段大石条,把留在原地的底座起出来推到一旁。
列宁走到纪念碑原先竖立的地方,面向大家高声说道:
“在这个地方,革命的无产阶级应当为勇敢斗士伊·普·卡利亚也夫竖立一座纪念碑,是他消灭了罗曼诺夫王朝罪大恶极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群轰动,响起一片掌声,人人兴高采烈、满意地去排队,准备参加盛大的“五一”游行。
列宁一贯这样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化它并做出政治结论。
值得指出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从彼得格勒来请示列宁如何处理这个城市各广场上的众多的君主纪念碑时,列宁回答道:
“所有纪念碑应就地保留不动。让下一代,”他说,“看一看时代所赋予那些压迫人民的人的形象吧。”
他赞成杰米扬·别德内依提议对亚历山大三世骑在马上的笨拙的雕像所做的题词[5],这座雕像矗立在列宁格勒原尼古拉也夫广场(现为十月革命广场)上。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有,尼古拉一世纪念像,当然,还有彼得大帝纪念像。
在莫斯科,座落在基督教主寺院附近的亚历山大三世纪念像,如同克里姆林宫里亚历山大二世纪念像一样,根据政府的命令,已拆除掉。
众所周知,列宁曾经表示过,应当在乌斯宾斯基大教堂的对面建立一座列夫·托尔斯泰纪念像,沙皇政府的宗教界曾在乌斯宾斯基大教堂咒骂托尔斯泰并把他革出教门[6]。
在这翻天覆地的一年里,发生了这么许多事件,五一节游行是在完全崭新的环境中进行的。革命俄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我们整个星球上,任何地方还从未曾有过这样庆祝五一节的。
这是十月革命后第一次庆祝国际大团结的游行。各个区都参加了,人流象潮水般拥向红场,拥向古老的克里姆林宫城墙下。城墙下边,现在是长长的一排排革命战士兄弟之墓,他们是在莫斯科十月武装起义的浴血奋战中、在国内战争初期会战中牺牲的。
我们这些负责工作人员自然走在工人游行队伍的前排,各自带着自己所在区的队伍或自己所在的组织行进。我随克里姆林宫的工人和职员队伍一道前进。检阅台上有政府指定的同志接受检阅,通过检阅台后,我离开了游行队伍,加入了集聚在观礼台上的政府队伍。我想和列宁交换一下感想,我知道他大概正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上,想从那里看一看整个游行场面。他在红场上发表演说,需要稍晚些时候即游行的队伍走过来并站满整个广场时再进行。我来到了克里姆林宫,也登上了克里姆林宫城墙。列宁高兴地在宽阔的墙头上踱来踱去,不时地在城墙垛口的地方停下来,凝视着广场。我来到他的身旁。
“您跟游行队伍一起走的吧?我看见您啦……”列宁见到我,便用闪闪发亮的目光打量着我。
“怎么能不参加呢?”我回答他说。“五一节我们人人都应参加游行……”
“这很好,很正确!”列宁赞同地说。“不管怎么忙,都不应该脱离群众。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与群众的经常联系。应该体察群众生活……”
他问起我,游行的人们相互间都谈论些什么,广场上群众的情绪如何。我把了解到的都详细地讲给了列宁听,并对每一个多少有些诗意的情景作了详细的叙述。
“这一切要记录下来,”他对我说。“未来的历史会喜欢这样的纪事的。群众情绪的介绍是十分值得注意而且极端重要的……”
因此我打算写下来……可是哪有功夫写呀!……那个时候,似乎连喘口气都没有工夫……”
1932年于莫斯科
[1] 最初刊登在1932年4月30日《莫斯科晚报》上。
[2] 旺多姆纪念柱是为了庆祝1806-1810年拿破仑的胜利竖立在巴黎旺多姆广场上的。由于它是军国主义和征服性战争的象征,1871年5月16日,根据巴黎公社的决定,该纪念柱被推倒,推倒后,于1875年又重新修复。
[3] 伊·普·卡利亚也夫(1877-1905)——社会革命党战斗组织成员。1905年2月4日刺杀了莫斯科总督谢·亚·罗曼诺夫(沙皇的叔父)。1905年5月9日夜在什吕谢尔堡被处死。
[4] 1896年5月18日,在尼古拉二世加冕礼期间,在霍登卡田庄(现为莫斯科中央伏龙芝机场用地)举行了分赠礼品的群众游园活动。由于犯罪性的疏忽大意(在建筑戏台或货亭时遗留下许多没填平的坑),发生了拥挤和殴斗。有两千人死亡,数万人致残。
[5] 在亚历山大三世纪念碑上刻有杰·别德内依的四行诗:
稻 草 人
我儿与我父生时被处决,
而我却落得死后耻辱的命运:
面对永远摆脱了专制桎梏的国家,
我象铁铸的稻草人竖立在这里。
(《杰·别德内依文集》第3卷,莫斯科1954年版,第79页)
[6] 列·尼·托尔斯泰1901年2月22日被东正教院开除教籍(革出教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