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福斯特 -> 钢铁大罢工及其教训(1920)

十四.结论


  我们的观点——工会是革命的吗?——社会冲突中的伪装——破产的“双重工会主义“——激进派应当巩固工会——英国工运的重生——汤姆·曼的成果


  对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钢铁工人运动的进步派来说,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这场运动极大地丰富了工会的方法与实践。的确,工会在运动中犯过许多错,内部吵得厉害,而且远未倾尽全力。但在运动中,二十四家工会统一了行动,不再单打独斗;工会建立了入会费的标准,取代了繁多的收费名目;工会采用现代化的组织方法,取代了陈旧的制度;工会组建起全面的赈济工程,开展了成功的组织运动,联手发动了一场大罢工。必须承认,我们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结论必然是乐观的,我们对未来充满热情。
  但不幸的是,有一大批进步派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会问题。从最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和工人之友到最极端的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形成了一个影响力不小的群体。他们过于理想主义了。多少能看出,他们的脑袋里有一个四平八稳的、诡辩的、假想的“统一的大工会”,拿这一僵化的标准来判断工会。照他们看来,即使是在钢铁罢工中,工会的表现也令人遗憾。他们过分夸大了工会的缺点,视而不见其中的首创性,似乎这场运动只是对现实的拙劣模仿。他们的结论必然是悲观的,看不见运动的跨时代真正意义。这一普遍的观点,不仅对钢铁工会,对整个工人运动都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索性在本书结尾说个明白。
  多年来,美国的激进派都认为,工会在根本上是不革命的,不会真正反对资本主义,只求温和的改革以减轻痛苦。工会被说成既缺乏追求产业自由的智慧,又缺乏追求产业自由的勇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很少有人怀疑,而工人运动的整个左翼对此照单全收。可这些想法不过是来自理想化过头的工运悲观主义,来自对工会缺乏充分理解,来自对工会的不同情态度。
  只要看看现实,就会发现这里头的谬误。事实胜于雄辩,不论何时,工会都从剥削者手里,把能争的全争到手了。有时,工会甚至走得更远,上千场失败的罢工便是铁证。工会的方针是直接反资本主义的。不过,且让我引用自己几年前的小册子《工会运动:自由之路》第十八页:

  工会绝不满足于不彻底的解放。它和所谓的“革命工会”一样不知足。随着实力的增加,工会的要求也在增加。工会提高了工资:每天二、三、四、五、六、七、八美元,减少了工时:每天十二、十一、十、九、八、七、六个钟头,还争得了各种让步。但是现在,工会的要求比任何时候还要激进。在资本主义中,永远安于现状的工会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同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齐名。这是不可能的。随着力量的增长,有组织的工人将赢得越来越大的、不可比拟的让步。声称工会畏畏缩缩,不敢终结雇佣劳动制度,完全是痴人说梦。

  愿意正视工会的人都能看明白:只要工会有力量,就会出手遏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剥削。最大的问题是,工会能否发育出足够的力量,彻底结束剥削。我相信工会会有这股力量的。在每个国家,工会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巩固自己的队伍,建立更加庞大的战斗性组织,挡在剥削者的路上。可以断言说,如果还是挡不住,只因为工人阶级的组织还不够强大。
  那么,为何这么久以来,工会的强烈反资本主义性质受到忽视,仅仅被视为缓冲矛盾的机构呢?在我看来,工会和各种激进的社会运动一样,多少本能地用了保护色或伪装,打上了掩护,以此麻痹对手、瓦解对手的武装。诸如“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劳资的利益一致”等说法,就起到了这一作用。实际行动中,谁也不理会这些。它们是讲给外人听的。说这些话的人,也许自己信以为真,但这并不重要。反正大多数运动的目的都是不自觉的。重要的是运动的真正趋势,正如我刚讲的,工会一方面在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要求。工会不会因为它的成员改变某种看法,或者几句革命大道理,一下子变成反资本主义的。工会的天性和方法本来如此。我们至多是进一步明确目标,为了自由再加把劲。
  工会本能地迷惑敌人,是为了一个完全值得的目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资产阶级却背道而驰。庞大的老板集团企图建立寡头统治,靠他人的劳动为生,自己不费一丁点力气,而工人不得不在贫困潦倒中,为这些人辛勤劳作。如果没人站出来,老板们将变本加厉,进一步剥夺人民的每项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代表权、陪审权在内的一切权利。但老板会公开招认自己的目标吗?肯定不会,因为他们懂得,就算自己再强大,也会被人民的浪潮所淹没。因此,通过报纸和无数宣传机关,他们用爱国主义、宗教、慈善等虚伪的外衣,掩盖邪恶的剥削与压迫。他们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因此,加里和洛克菲勒家族一边用最残酷的方式奴役工人,一边还试图说服公众,自己只想保护工人“不受工会摆布”、维护工人“想给谁打工就给谁打工”的神圣权利,诸如此类。他们是在谋害美国,而且是以纯正的美国精神的名义。他们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伪君子。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在社会中跟在战争中一样,“伪装”是强大的武器,为什么要指出工会的本质和倾向,扒下运动的哲学保护,把它暴露在敌人面前?答案是,这种伪装是双重的。伪装既欺骗了敌人,也欺骗了朋友。因此,工会失去了工人运动左翼的支持。但这么做的好处大过坏处。
  上述“左翼”吸引了大量工人和同情者,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不想要一个永远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上的社会。他们要求一个组织能够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建立一个产业正义的制度。要是他们看的仔细,就会发现工会运动更能达到目标。但不幸,他们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习惯注重表面,忽视实际。他们简直是一板一眼按照“革命原理”行事。因此,他们只看工会流于表面的口号,便皱起眉头,转身离开工会运动,转而支持更合自己“胃口”的组织,比如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和工人国际产业工会[1]
  他们一口咬定工会是保守的,认为工会毫无指望,必须被一个旨在废除雇佣劳动的新的组织取代。每个激进派多少都有这种想法。这对工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让工会失去了成千上万战士的支持。这些人都是工人阶级中最优秀、最有才能的人,本可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在建设世界产业工人联盟这种组织上。考虑到,工会的生命力基本上都赖于一小部分会员的活动,那显然,这种人才流失必定严重阻碍了工会运动的前进。许多人抱怨工会至今取得的进展不大,但他们真该意外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竟还能取得如此成就。
  必须扭转这一局面,让广大进步派和激进派全心全意地支持工会。我认为,这是工人运动面临的一大任务。但要完成它,必须让这些人明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工会的目的正是废除资本主义。工会在实现这一目标上,比任何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所谓“革命工会”要快得多,即使后者有光鲜的宣言。必须教育他们,工会的弱点正是工人阶级的弱点,随着工人阶级在教育水平和经验上的逐步提高,工会也能取得更高的形式和更明确的目标。我们无法在不完美的工人之上,建立起完美的组织。一句话,必须把进步派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的想法,转变为发展的观点。
  的确,必须承认,坚持工会的真正目标和倾向,必然激起资产阶级的激烈顽抗,但这抵不上工会从大量战士手中获得的支持。这些战士由于自身的不理解,目前还没走上工会的道路。即使少数这样的人加入运动,这股力量也足以唤起工人运动的奇迹。因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当成千上万这样的战士——无论他们现在是无动于衷还是怀有敌意——参与进来,创办自己的刊物,系统地加强各工会的密切合作,发起与开展组织运动,赶走把持着联合协会的头头等等,工人运动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管“双重工会”[2]的空想多么诱人,大多数工人都不愿放弃自己耗费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工会。显然,工人将通过旧的工会实现产业自由。也许服装工人除外,他们的组织完全指望不上,只好建立一个新的工会:服装工人联合会。但这是一个例外。大多数工会都在稳步向前,对各行各业的工人有着不可动摇的影响。既然如此,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有条不紊地改良与巩固工会。这样一来,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多年来造成不可估量损害的盲目斗争,将不再重演。基层工人将诉诸现有的组织,在工会中有序地、迅速地成长壮大。越早认清这些事实,对美国工人越有利。
  过去多年,英国工会运动取得的巨大成果备受瞩目。我敢断言,这主要归功于英国的激进派没有对工会采取理想主义和“双重工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美国非常普遍,催生了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及其大量的同情者。英国激进派的工会理念比我们更好。英国工人运动以血肉之躯——自己的方针和力量,战胜了保守派,写下了备受赞誉的纲领,推动了伟大的工人运动大步向前。他们是务实的,富有建设性的。与我们的激进派不同,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对工会的空洞悲观的批评上,也不会徒劳地尝试肢解工会,再照丹尼尔·德·莱昂[3]的设想重建。
  英国工人运动的转折点发生在十年前,革命工团主义浪潮席卷而来。问题来了,运动应该通过旧的工会,还是建立新的工会来实现目标?当时的英国工会是出了名的保守。我国的几位激进领袖曾表示,英国工会比我们的工会更指望不上,强烈要求成立一个英国的“产盟”。但好在汤姆·曼[4]等同志对工会运动有深刻的洞见,悬崖勒马,把进步的思想和活力引入旧工会。结果叫人不敢相信。短短两年内,运输工人、铁路工人、矿工发起了成功的大罢工,英国工人运动的复兴得到了保证。英国工人永远不会意识到,汤姆·曼把英国从产盟的“双重工会”运动中拯救了出来,避免了力量的巨大浪费,阻止了工会的衰落。
  美国的进步派们,还要用冠冕堂皇的宣言自欺欺人多久?何时才会放弃天马行空,脚踏实地干一番事业?该动动脑筋了。当我们的战士仿照英国的榜样,全身心投入到建立与发展工会运动之时,美国工人也将迎来新的一天。




[1] 工人国际产业工会(Workers'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Union),是由在1908年9月21日在芝加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产业工人协会上因支持成立政治组织而被开除的丹尼尔·德莱昂领导的工人组织,1908年11月5日成立,原名“底特律世界产业工人协会”,与以芝加哥为总部的世界产业工人协会相区别。1914年德莱昂死后,底特律世界产业工人协会在1915年改名为“工人国际产业工会”。组织成立后长期呼吁工人自行拥有并经营生产资料,但从未进行任何重要罢工。1920年起迅速衰落下去,1925年解散。——中译者注

[2] 双重工会主义,就是脱离原有的工会,另建“革命工会”。见福斯特的《论美国工会运动》。——中译者注

[3] 丹尼尔·德·莱昂(Daniel De Leon,1852年12月14日——1914年5月11日),美国荷兰裔工会活动家。19世纪70年代初移居美国。1878年起担任律师。1886年一度支持亨利·乔治。1890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担任其机关报《人民报》编辑。1905年参加世界产业工人协会,但因反对无政府主义而退出,另行成立工人国际产业工会。此后积极宣传革命工团主义,被视为革命工团主义先驱。1914年逝世。——中译者注

[4]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56年4月15日——1941年3月13日),也名汤姆·曼,出身于矿工家庭。1881年加入工程师联合会。1884年加入社会民主联盟。1886年5月参加了火柴厂罢工。1889年领导了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1893年发起成立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1893—1901年任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主席。1894年发起成立独立工党。1902年移居澳大利亚,并创立澳大利亚工党和维多利亚社会党。1910年回国。1911年领导了利物浦运输工人总罢工。一战期间持和平主义立场。1917年加入英国社会党,支持俄国革命。1919—1921年任工程师联合会总书记。1920年发起成立大不列颠共产党。1921年起在赤色工会国际工作。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1941年逝世。——中译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